道德經本文
觀玅 第一章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。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以觀其妙,常有欲以觀其徼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。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道可道 非常道
解讀,可以用言語表達的「道」則不是永恆道。老子曰:「道可道,非常道矣」,故文必載道,其實文章不一定有道德,文學也不一定能代替道德。
子貢曰: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,是『教』,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,是『道』。」若不得明師指傳,得了無上正法,任君何等聰明蓋世伶俐,亦難明白其中奧妙,這就是道與教的差別了。
何謂道可道,非常道?道這一個字,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。也表示虛空之間,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。
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,去描述它。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,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。
非常道,因為這個道,如果是可以講出來,或是形容出來,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,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。因為講出來的道,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。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。
譬如說,一部轎車,就是一部車轎,您就是巧奪天工,畫得跟真的一樣,畢竟還不是真正的一部車子,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。可是世人頑固,喜歡門戶之爭。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,最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。
因此老子看到這種情形,才發覺到,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,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。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述。而真正的道,是無法形容與描述的。就好像佛陀,在《金剛經》云:「我說法四十九年,實在是沒有說法的。如果有人講我有說過法,就是在毀謗我。」
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,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代替的。所以修行的人,自己不去體悟宇宙的真理,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。像這樣的瞭解,還是門外漢離道很遠。
道先天先地,最極大,最細微,大無不包,細無不入。道之極大不可量,乃是至妙至玄,無極太極之大道也。
名可名 非常名
解讀:可以說出的「名」就不是永恆的名。名這個字,是指宇宙萬物還未形成之前的名字,那個時候宇宙萬物,都沒有名字。可是沒有名字,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。
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,可以看得出來。又可以摸得到,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,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。
其實真正的名,即是無名之真名,謂先天之名。但萬物之名都可以用文字立。而大道之真名,總是強名,畢竟無名。人能悟可名之名,又悟無名之名,則萬法皆空,可是真空之中還有妙有矣。
無名天地之始
解讀:無名是虛無混沌未開之前,那種大自然的力量是謂無極,夫天地混沌者即元氣未分,混沌之前純理無氣,無形無象,無聲無臭,甚至看不見。然而鴻濛即太極之元氣也,鴻濛既闢乃天地定位,太上老君《清靜經圖注》曰:「輕清上浮者為天,其質陽也。重濁下凝者為地,其陰質也。」
有名萬物之母
解讀:有名號是指有天地及陽陰也,分開了天地之後,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,天分星宿,地分山川,莫不受其變化輪廻矣。人乃得天地正道之氣而生,受日月精華之氣而長。老子云:「萬物負陰而抱陽」,萬物賴陰陽二炁方能生生化化,所以無一時不在天地覆載之中,無一時不在日月照臨之下,是故有名萬物之母。
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
解讀:只要人的心靈在清靜中,甚至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,才能頓悟出本來面目「道」的奧妙。反之心中若充滿無窮的慾望,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。
當心靈和宇宙萬物默然契合,達到無所謂動和靜的相對,乃統一心靈鉤深致遠之處了,亦就是理學家程顥云:「萬物靜觀皆自得,四時佳興與人同」。即人生渾然與萬物同體。
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
解讀:兩者,是指無與有。看不到的力量謂之無,由這個力量產生了天地謂之有。其實都是由道演化出來的。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,所觀察到的事物,當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,這不是很玄嗎。
老子為了使後世之人便於分辨與探討,且按照其實情以不同的名稱命名,乃同出而異名,因為「道」是生一切萬物。
玄之又玄
解讀:社會上很多事情就是同樣的付出及努力,可是為什麼得不到相對的回饋,反而是百般的冷漠對待,這是所謂玄事。至於我們所有的財富、智慧,以及一切,老祖宗僅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。厚德才能承載萬物。亦是《易經.坤卦》曰:「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」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,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。
1..厚者,深厚的意思。
2..德者,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、去生活、去做人做事。
3..載者,就是承載。
4..物者,就是我們說的福報,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,所以位就是我們的待遇。
眾妙之門
解讀:研究道這門學問,的確是玄妙中之最,您說不是嗎。比如靈魂是看不到,摸不到,無聲、無臭、無味。我們豈能不肯定自己可以獲得靈魂自性,是故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觀竅 章第二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惟弗居,是以不去。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
解讀:老子說,若天下之人都知道怎樣才稱得上美的,這樣就等於醜的。都知道怎樣才稱得上是善的,這樣就等於不善的。
人只要俱備了道德仁義及良知良能,必然顯現出自性中純善與美。比如我們時時刻刻能抱著感恩之心,甚至取之於社會,用之於社會,處處發揮愛心!布施造福大眾,廣結善緣的行動,自然會受人尊重,這就是美之為美。
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
解讀:至於前面所敘述,美之為美,有正反兩面說法。而善之為善,仍然有正反兩面的引申。如果心理只是希望能得到好的名聲,以及受別人的褒獎,或仙佛的保佑,然後才去濟事行善者,這種行為都歸納「善之為善」並非真善積德。付出與行善本應以平常心,不求回報才是純行善。
故有無相生
解讀:蓋宇宙萬物,皆由無生有,再由有還無,故無乃有之本體,因此謂之有無相生。如人有形的肉體死亡後就入土,可是靈魂是無形會還虛。再用另一種角度,看得到的行善為人所知是陽善,為善不為人知就是陰德。以上就是有無相生,相輔相成的道理。
難易相成
解讀:有困難就有容易,所以艱難與容易是相對的。例如,治國平天下之大事,乃由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。來來往往,否極泰來,分分合合,既濟之後成未濟,人生變化無窮,猶如不經一番寒徹骨,何來梅花撲鼻香?
長短相形
解讀:每個人都有優點及缺點,可是人必須用別人長處優點來照出自己的短處錯誤,然後警惕自己不可犯錯。人最大的勇敢是認錯,最大的美德是慈悲。因此長與短名稱,乃是相對的,長短彼此互相形容。偉大萬里長城的工程,是用一磚一石疊成,甚至用人民血汗和生命換來的。
高下相傾
解讀:大學有了高位的教授,就有下屬的研究員或學生稱呼,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同。比如,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,走遠路要從近處起點。意思是說,做任何事要紮實,循序漸進。《中庸.辟如章》曰:「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」
音聲相和
解讀:凡天地之間是以「水火木金土」五行成物,無不有音聲焉,故金空則響,木遇風吹搖,水激有聲,火烈有聲,土為罐器。以上之聲中自然有音,陰陽互合,然而周公制定禮樂,乃根據陰陽五行而來的。
前後相隨
解讀:有前方,就有後方之分別,所以有了先知先覺之聖人佛祖,亦是由後賢或眾生而修成正果的。因此有開始就有結束,每一個點都可以做起點與終點。甚至集古先聖先賢之大智慧,再運用科學微觀的角度更上一層創新,謂之薪火相傳,名曰前後相隨。
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
解讀:聖人知道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,領悟以上這六項相對的道理之後,同時也能配合行動。這就是以無為的心去處事,自然不會感到困擾。
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,並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,而以身作則,是故行不言之教。所以修道之人要以無為之事,以空為我,有求即苦,無求乃樂,有容乃大,無欲則剛。
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
解讀: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人人本自具足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只要學會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則能作焉而不辭辛勞。正如孔子周遊列國,明傳詩、書,講仁義說道德教化萬方,暗傳大道是為了實行王道。
所以聖人啟蒙眾生,亦是以無為之心,利益眾生為出發點。同時只為人民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,故曰生而不有。
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
解讀: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,所以處理一切的事情都是竭盡全力,但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,並不恃聲譽。因為聖人做任何的事,絕對不居功,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,就功成身退,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。
夫惟弗居 是以不去
解讀: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,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,都不去居功。所以功績貢獻更不被磨滅,因此反而萬古流芳啊。
何謂聖人與凡夫之分?聖人者,平時求心不求身。凡夫者,求身不求心。聖人調心不調佛身,凡夫調佛身不調心。
安民章 第三
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,常使民無知無欲,使夫知者不敢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不尚賢 使民不爭
解讀:不要標榜自己的傑出尊大,人民就不會去爭取稀有財物或虛名的地位。那麼人與人之間,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。
因此成為賢明的仁人君子,當得到成功的時候,不自高,不自滿,不炫耀。其實凡事能夠低調的話,就是等於至高的炫耀?猶如船過水無痕,落葉不沾身,才不會使自己走上意氣相爭之歧途。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故曰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
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
解讀:為政者或領導人,不要特別去推崇表彰,務必以身作則去減低百姓貪欲,也不要珍藏難得的財貨。自己做好了榜樣,別人就不會有追逐名利的妄念,而淪為盜賊。
難得之貨,不只指金玉珠寶而已,凡是付出諸多代價才能獲得東西,如貴重黃金、財寶、珍珠、名牌……等者,皆為難得之貨。為上者若有貴愛之心,為下者必起貪得之妄也。
比如家裡有了昂貴財物者,所居之處則加設高墻鐵窗,錄影監視器,保全日夜巡邏。其實本來無盜賊,但自生恐懼之心。以此觀之,難得之貨,即是盜賊之禍根。故曰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。
盜賊以理數合解之分析,人若在後天欲望過大,多貪就會失去道義,導致五行缺金,所以其人多欲者則缺「四九金」之元素。在天太白星不安,在地西方有災,因此珍藏難得的財貨是惹禍根源,亦是修道之障礙。
世人若能,去除難得之貨貪念的心,人人同心同德,以道心佛心為吾心,有朝一日亦能將娑婆世界化成彌勒淨土。恢復仁風古道,堯天舜日,周公之禮樂。自然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,遠來者若賓至如歸。
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
解讀:不見又不執著,然後看淡放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。或許不羨慕別人住豪宅,開高級進口跑車,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,澹泊明志,視富貴如浮雲。
二六時中心定意不亂,戒慎恐懼保管前面所說的,不貴難得之貨的身中寶貴明珠,元神就不外漏,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,把「心」好好藏在靈山寶殿,「玄關中土」,「至善之地」是最安全的地方。
千萬不可任意放縱心猿意馬,讓三界中的鬼神掌握行者「心」的行蹤與去向,使民不為盜。否則枉費古聖傳下的妙法。
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
解讀:進德修業的方法,如前面所述,不尚賢,不貴難得之貨,及不見可欲才能使心不亂。這是聖人教人先要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,充實提升自己的修養,並且接受感恩所有給予我們指導的善知識,為首要的步驟。
孟子曾說:「人有雞犬放,則知求之;有放心,而不知求。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因為能斷除妄想,身心才能神清氣爽,能量自然飽滿。
弱其志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
解讀: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,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。甚至不屈不撓的增強人的體魄,使人人自力更生,自強不息。然而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,又沒有過份聰明,亦不用偽詐的心智去爭鬥取巧享受,就能遠離苦惱。
以上是虛其心、實其腹、弱其志、強其骨,皆是以無為之道也。聖人欲天下人民,返樸還淳,然後期許眾生都能發揮妙智慧。合乎天理流行,回復原來純樸本性,進而常使民無欲,使社會內外安定,天下太平。
使夫知者不敢為也
解讀:知者,運用理智深明大義,甚至不敢做出過份聰明及份外享受,故君子厚德才能承載萬物。南懷瑾所曰:「德不配位,必有災殃。」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化人民,縱然有少數詭計多端的陰謀,也不敢胡作非為了。
為無為 則無不治
解讀:假如喜歡付出的人,就沒有要求任何報償的行為,且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以安然無為的付出來治理天下,天下哪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。聖人治世以無為之道治民,百姓自然萬眾一心,而達到則無所不治。
不盈章 第四
道沖而用之或不盈,淵兮似萬物之宗。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,湛兮似若存,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
道沖而用之 或不盈
解讀:大道本體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無邊無際,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,卻能讓萬物實用沖和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。人之所以能代表「道」的,乃謂之聖人。因此聖人修為的境界,是盡其能,盡其力。所以方能表現出盡善盡美,可是始終覺得不滿意自己之成果。因此永遠保持不盈,才不會造成善行之障礙,這就是謙受益,滿遭損。
淵兮似萬物之宗
解讀:道的確深淵莫測,其運作非常玄深妙機,萬物之宗稱之為道。道是無始無終,宇宙本體,真空妙有,亦是萬物的根源。
挫其銳 解其紛
解讀:世俗之人只要有些聰明才智,就炫耀或刻薄,甚至理直氣壯,口若懸河,如利刀的鋒芒。假如無法去除這種銳氣,又不知素其位而行,自然難解脫紛擾,結果會做出不尊師重道之行為,終究失去修真的機會也。
因此為人不可得意忘形,陽奉陰違,言過其實。要懂得自我檢討反省,免招失敗、侮辱。所以能善用天生伶俐和魅力,力行《格言聯璧》所云:「學一分退讓,討一分便宜。」自然能過著和風沐雨,多采多姿真善美的人生。否則,猶如春蠶作繭自縛,夫復何言。
和其光
解讀:道無論在光明的地方,或在塵埃之處。都有它的存在。可是大道佛法乃講究平等,普渡眾生是不分南北。如果眾生因緣還未成熟,反而無法發揮「和其光」。
是故天雨雖大,不潤無根之草。道場、佛門廣大,不渡無緣之人,無信者不渡,無願者不渡。《華嚴經》曰:「信為道源公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
同其塵
解讀:能達到和其光,同其塵之妙,物我兩忘,而身在紅塵,心已出世矣。不棄於人,不棄於物,能化惡而取善。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,自然不捨塵勞般若心,觀三界如琉璃淨土,視萬物猶如天燈普照。
湛兮似若存
解讀:道本無形,湛是清靜而無物。似若存,但是用肉眼是見不到,不夠有它的存在。可見道的妙用,玄之又玄,廣大又變化無窮。難怪凡俗的人,難以觀察道的跡象,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。
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
解讀: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,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,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。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,就有了它的存在了。老子曰,人之本性者道也,同時亦是上帝之分靈,故謂上帝之子。
夫象帝者東方甲乙屬青帝,西方庚辛屬白帝,南方丙丁屬赤帝,北方壬癸屬黑帝,中央戊己屬黃帝。合為五行、五方、五常。以上是上帝所分殊,此乃人之性與天地同壽。是故我即宇宙,宇宙即我。道者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
守中章 第五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。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,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
解讀:難道天地真的不仁慈嗎,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,用過之後就不要了。其實這是四季之過程按照春天生為仁、秋天酉實收割為不仁。實察上是萬物新陳代謝,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自然變化之現象。表面上說不仁,事實乃有助其成大仁。
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
解讀:聖人是真理發現者,絕對不會將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。其實天地化育萬物,是遍及一切的,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平等心。就像孔子陳蔡絕糧,神光為了問法斷臂示誠,姜太公百折不撓,這些聖賢為了追求崇高境界。
因此在修行之過程中難免會受考驗折磨,就像秋天之不仁。孟子曰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……。」所以修行要成就大業,若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的考驗犧牲付出之代價,聖賢仙佛,三生九品蓮花怎定。雖說不仁,卻是要感恩聖人的大仁。
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
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內空無物的風箱,如果沒有去拉動,它就虛靜無空一物。一旦拉動了就會產生風力,同時源源的氣流不絕而來,充滿了萬物的生機,這就是「道」之真空妙有。
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
解讀:虛而不屈,並非虛無死寂,而是持守內在虛靜、穩定的狀態。如果機緣成熟即可吸收外境能量、磁場、動力。但是天地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,如果有人去拉動它,那麼風就自然愈動愈出,使萬象流轉變化運行。
其實道之本體是空中妙有東西,至虛者,無形無影。至靈者,內藏無窮妙機。作用:動則陰陽消長,常則生生不息。《易經.繫辭傳》曰:「吉凶悔吝,生乎動者也。」是故格物致知也。
此乃老子,對於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的道理。也吻合《易經.說卦傳》曰:「雷風相薄」,雷風二電交流帶電的雲氣互撞所生,就會相應鼓動萬物生機勃發的作用,故曰「雷風相薄」。
多言數窮
解讀: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,而現在有些人的思想,不是偏左就是偏右,不能守中庸之道。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,妄作主張,固執己見。
老子告誡世人除了惜物之外,更要注重元氣。人想寧靜就是少說話,多傾聽。因為愛說話的人,本就失去了一分寧靜的美。而且,言多必失。有句話是,三思而後行,三思而後言。
因此互不相讓的作為,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。豈知芝蘭生於幽林,不因無人而不芳,君子進德修業,不因困窮而敗節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不如守中
解讀:如果要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作,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,其敘述如下:
1. 眼睛不多看,其魂氣藏在肝臟,即是歲星安。
2. 鼻子不多嗅,其魄氣藏在肺臟,即太白星安。
3. 嘴巴不多說,其神氣藏在心臟,即熒惑星安。
4. 耳朵不多聽,其精氣藏在腎臟,即是辰星安。
5. 身體不多動,其意氣藏在脾臟,即是鎮星安。
這五種神氣,如果能夠守中,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。甚至於修行中產生太極概念,而從練精化氣,練氣化神,練神還虛,練虛合道,這就是借假修真到彼岸的要訣,性命的關鍵,學道之人不可不知也。
第六屆博士論文
中華易經學院-第八期博士論文
道德經智慧傳承﹙上﹚
作 者:許永昌 博士
地 址: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段133之8號
電 話:(02)2805-3487
傳 真:(02)2805-3403
行 動:0936-22-33-16
網 址:http://www.iaics.com
E-mail:okfate@yahoo.com.tw
出 版 者: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
發 行 人: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 許永昌
出版登記:局版台業字第1263號
地 址:新北市新莊區五權一路1號6樓之3
出版日期:2017年7月
定 價:300元
副 總 編:黃進生院士
內文校對:吳麗珠、謝秉奇、方友信、陳蘭英
法律顧問:聯大法律事務所所長 劉昌崙律師
國際法律事務所 蔡鴻章律師
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