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智臨 老師/h5>

 

易經解讀原理

台南市 陳智臨老師 投稿

 

《易經》是一塊藏于璞玉中的鑽石。孔子知道《易經》的珍貴,同時亦是人類知識文明的瑰寶。在他的人生末期竭盡心力,將此璞玉細細的雕琢,留給後世中華子孫,一篇篇解讀易經的《易傳》章序,待後世學子繼續深入研究此古文明之文化傳承。

 

《易經》是古文明傳承的瑰寶,那「易」字又何解釋呢?以吾人的研究「易」字為上「日」下「勿」的組合。「日」是象形文字像圓形太陽中間有一點點,演變後上下兩分,表示太極中分兩儀;「勿」為「象」字之簡化,表四象引申八卦。組成一個類「象」字頭頂立著太極符號的會意字。有太極立象的含義。此字隱藏著豐富的含意,若非高深智慧者不能創出這樣的字形文義,豈是小小的「蜥蜴」能望其項背的,原意象徵著「太極而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」的概念。

 

易經八卦為三個爻所成,每爻由陽一連或陰兩段的符號組成,共象徵了乾(天)、坤(地)、艮(山)、兌(澤)、震(雷)、巽(風)、坎(水)、離(火)八個基本字義。八卦組合產生一本《易經》,因此卦的解釋就是:八個本卦互相掛勾,環環相扣,引申衍生,又稱為卦的錯綜互變或錯綜複雜原理,這是很好的邏輯推理,也是實在的基礎建構學問,不論是應用在文學上還是科學界皆是準則。成語裡有「一石激起千層浪」之詞,西學名詞也有「蝴蝶效應」、「連鎖反應」的詞句,其道理是一致的。《易經》雖然有其宇宙變化,包羅萬象的玄奇哲理,但是一味的朝玄奇虛渺的解釋,在民間生活上運用上有何作為?易之道會如此不著邊際嗎?。

 

易經是打開智慧的學問,上古大智者伏羲氏,將成千上萬的字詞變化與人生哲理,以及中華大地重大事件,反覆推算簡練濃縮在《易經》原文約四千二百個字之內,壓縮到《易經》裡的三百八十四段卦爻內,再精簡到易經六十四個卦名中,更簡化成八個基本符號,建立意義深刻豐富意象的哲理,用來教育上古先民,這是須具備相當高度的文化文明才能辦到的事,遙想上古先民所具備的精神文明,只能神往讚嘆。孔子發現《易經》的哲理,創造出儒家的學說。

 

孔子的儒家學說主要為「文行中信,仁義禮節,知書達禮的人文素養之道。」終歸目的是要人成為一個,中庸守禮的仁人君子,這確實是出自易經文中的記載,有所闡述的人生哲理,堪稱儒學之基礎源頭。在孔子《易傳》傳世後的一千三百年,出現了一把解讀易經金鑰,此人為宋朝的奇人,陳摶,字圖南。陳摶所創作的「太極圖」跟通行本易經八卦圖案是分不開的,這個黑白陰陽魚的太極圖形,對《易經》來說簡直就是神來之筆,也是解開易經的概念金鑰,「太極」之詞出自「易傳」裡的「繫辭上」,在宋朝陳摶之前太極只有字詞並無圖案,是陳摶給于「太極」一詞圖形化的。太極圖是一個黑白分明的圓形,象徵一陰一陽一隱一揚有相互對立的含義,黑白陰陽魚是圓行運轉狀,全圖象徵對立和諧,圓轉運行之義,這八個字跟解開易經爻辭有很大的關連。陳摶將太極之學傳給周敦頤。

 

周敦頤寫出《太極圖說》更是明明白白的將太極解易的原理表達出來,他有一句名言是:「謂一部《法華經》只消一個艮卦可了。」周敦頤是一代宗師,以他的人生閱歷對易經的見解,自是意喻深遠卓然不群,這句話貌似誇大其詞,實則不然。以吾人對易經的了解相信濂溪先生其言應有其立論根據。上述層層推理為吾人廣博眾家言論,重點摘要後再加以抽絲剝繭,縝密的思索佐證有關於孔子解易的相關經典,吾人首創而得的易經解讀法。

 

《易傳.繫辭上》五章曰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,『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鮮矣。』」此句重點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亦是關鍵之一。但那又如何解釋呢?《易經》是經書,理當從文學研究探討起,在古時文人的活動有「對偶成語」、「會意猜謎」、「吟詩作對」種種的詩文創作行為,也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,亦是深入民間文人百姓的日常娛樂教育啟蒙文學。

 

解開閱讀易經的方法也在此,易經的八卦既是有錯綜互變,卦卦相勾之意,那易經卦詞解讀之法,就是要參酌平民百姓文人士子的節慶文學活動,掌握創作文學的基本原則與邏輯性,要解讀易經也就沒有那麼困難了。《易緯乾鑿度》:「孔子曰:『易者,易也,變易也,不易也。』」這是閱讀解開易經的入門學理了。又如何運用剖析易經卦爻辭句上呢?

 

《易傳.文言》曰:「修辭利其成。」以《易經》爻辭出現頻率很高的「利涉大川」來做說明。「利涉大川」一詞是甚麼意思呢?古今大部分注釋就是直接解讀為有利于渡過大川險阻之意或又引申「坎為水」為凶險,所以解讀為有利度過凶險之意,這樣的解釋中文字面是沒錯,但卻經不起推敲,因為沒甚麼意義,有利渡過大川到底是「會過」還是「不過」呢?解釋的空間一大,就淪為各說各話了。但是如果套用上述所提及的解爻公式分析,那可就不是光過河川險阻之意而已了。以吾人獨特的見解「大川」當解讀為「名川勝水」或「江湖」表示四方各地之意,《帛書易經》中的「坤為川」,可作佐證參考。

 

一陰一陽之道原則。利涉大川,若為書上的明義那隱義為何?隱義解讀為「理設達串」或「禮設達串」或「禮攝達串」「禮設代傳」等的詞句在加上引申義「益過雙方」,才會符合儒家的哲學理念,也合乎了孔子所說的「一名三義」原則,若是語法運用成熟,「一名八義」也不在話下。解讀出來之後,我們擇一詞對句組合,引申衍生整合後利涉大川就變化成「禮設達串,利涉大川,益過雙方」的一段完整詞句了。簡易明瞭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稍具國學基礎即可解讀,這就是《易經》的變易簡易不易的道理。

 

同樣的在《易經》上出現很多次的「利見大人」一詞,隱義解讀為「理現達仁」或「禮先達仁」「禮建達仁」等詞。同樣擇一詞運用公式套入解讀「利見大人」得完整詞句為「禮先達仁,利見大人,益言上心」的詩詞文句了。最後我們就以「利涉大川」第一次出現的「需」卦卦為例作一解讀, 需,有孚光亨,貞吉,利涉大川。「有孚光亨,宥負寬悙,慎及貞吉,振集正己,禮設達串,利涉大川,益過雙方。」

 

這段文句不見經典,但文句優美如詩經,哲理近儒學,字義也不艱澀難懂,簡單的用白話解釋為:「誠信光明亨通,寬容寬廣自強,謹慎德行吉利,振奮集中正己,禮義通達連串,有利行走各地,利益在於雙方。」其實用白話加以解釋,不如直讀文言文的意境。文言比較簡要明白,若再多做解譯倒顯累贅多餘了。整本《易經》就是這樣思索解讀的,從乾卦到未濟卦,卦卦字字要用心,運用文字六義,解讀時就算是經文裡的一個「亨」字,「吉」字,或虛字,也必須是如此用心探索嚴謹以對,才會得益知精髓。總而言之要「解易知道」在於斷句得宜,在易經的每一個字或詞句,立下一個太極點之後展開「對立和諧,圓轉運行」之原則。依照太極生兩儀,兩儀而四象,四象生八卦的公式解開原文字意。

 

《易經》經文,字字是珠璣,句句皆學問。《易經》從乾卦到未濟卦,四千一百七十七個字的易經,要熟練運用是要相當用心的,隨著歷練增長領悟越多,自然通達無大過,孔老夫子說「假我數年」的感嘆不是沒有原因的,以我認為以當時背景再十年也不夠孔子全面解讀的?因為當時沒有現代的語文字典,文字也未統一,要全面通解《易經》確實有點困難。

 

在解讀《易經》時一定要確實知道每一個字的意思,才能運用組合自如,善用電腦會方便點,若沒辦法用電腦,需要的是一本字典,這是一件簡易的事,而後再加上自勉自勵的用心。易經解讀若肯用心閱讀索隱,定下心來結結實實的訓練純熟,研習經中的文字的變化之道在熟練之後,會發現易經中有很多絕妙的人生哲理,以及驚訝自己腦筋的反應速度增進,對中文的掌握,不要說舉一反三了,要聞一知十自當也是輕而易舉之事。

 

總之研易者只要善用《易經》全心解讀,對於腦部開發,幼兒啟蒙等方面,應該是有很大的實質上幫助的。筍子有云:「善易者不卜」。有經過《易經《》嚴格磨練過的腦袋,對于所見所聞所從事任何問題的本質,自然而然是多方面思考聯想的,理論會想到八種變化,為人處事要是多能事先設想多元,有如易經利涉大川的隱語所言:「禮設達串」,有理知禮事先設想通達串連,就算有禍害也會減到最低的,何來臨事不知所措占卜問凶吉。